他很早就投身革命,最初担任陈毅的勤务员,后来又成为李富春的警卫员。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他表现优异,深得领导们的信赖和赞赏。到了六十年代,李富春念及这位早已返乡务农的老战友,便托县委领导给他寄去了棉花和毛线,表达关怀。这位老红军就是萧贤忠。
萧贤忠出生于1898年,家乡是罗塘的村背村。他家境贫寒,属于典型的贫苦农民家庭。命运多舛,三岁时便失去双亲,七岁起就帮大户人家放牛为生。随着革命思想传入家乡,他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,从参加万安起义开始,便踏上了坚定的革命道路。
1927年,萧贤忠加入中国共产党,担任罗塘乡的通讯员,负责配合江西省委特派员进行情报工作。他工作踏实可靠,无论多难的情报任务都能圆满完成,从未出过纰漏。1929年冬天,一场大雪纷飞,萧贤忠接到紧急任务后,竟然光着脚从罗塘出发,边问路边赶路,历经一百多里路程,终于抵达芦源找到赣西南特委。
萧贤忠办事灵活机敏,领导们对他赞赏有加。不久,他被派到陈毅身边担任勤务员。1931年,陈毅又介绍他给当时的江西省委书记李富春做警卫。李富春为人平易近人,没有架子,常与萧贤忠讲述革命道理。相处多年,李富春认定萧贤忠忠诚可靠,1934年将他调至蔡畅身边当马夫。虽然从警卫员变成马夫,萧贤忠毫无怨言,依旧尽心尽力地完成工作。那时马匹十分珍贵,配给蔡畅的仅是一匹骡子。
展开剩余73%跟随蔡畅行军途中,萧贤忠见证了许多感人场面。蔡畅总是将骡子让给身体虚弱或生病的战士骑,自己则坚持步行。萧贤忠担心蔡畅体弱多病,劝她骑马休息,但蔡畅坚决不肯,仍坚持步行。每到宿营地,蔡畅常用洪亮的歌声唱起《国际歌》和《马赛曲》,以激励士气。她乐观且充满革命激情的精神,曾赢得毛泽东和朱德的高度赞扬。
行军途中,萧贤忠多次负伤生病。占领遵义城后,按照规定,伤病员需留下治疗,但蔡畅坚持让他随队前进,还让李富春把马给他骑,这样骑了好几天。一路听着首长们的谈话,他不仅增长了见识,也更加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。
抵达陕北苏区后,蔡畅安慰他说:“你好好养伤,争取早日归队。”还赠送给他一支随身携带的小左轮手枪。萧贤忠望着蔡畅,感动得说不出话。病愈后,他主动找到中央组织部长李富春,申请继续工作。后来,组织安排他赴延安抗大学习。1949年,随部队南下,之后被安排到人民银行吉安中心支行工作,任发行库副主任,主持日常事务。
1958年,响应中央“精兵简政”号召,萧贤忠主动申请回乡务农。从此,他扎根家乡,几十年如一日。六十年代某天,李富春特意托万安县委书记送给萧贤忠12斤棉花和几斤毛线,叮嘱说:“毛线是给他家孩子织毛衣的,这是我和蔡畅的一点心意。”这份关怀温暖人心,彰显他们深厚的情谊。
成为农民后,萧贤忠主动放弃商品粮户口,决心一辈子扎根农村。他始终保持朴实节俭的生活作风,从不搞特殊待遇。有一次挑沙填猪栏时不慎摔伤,断了三根肋骨。后来还患上了白内障,虽然身体不再灵便,但他依然心系群众,关心集体利益。
上世纪七十年代,家乡一条大河每逢暴雨就泛滥成灾,村民过河十分困难。萧贤忠马上向上级反映,扶贫资金迅速到位,修建起一座坚固的石拱桥,解决了多年的难题。除此之外,他还主动担当村里的巡水员,常常巡视水渠水情,细心关注庄稼生长情况。
萧贤忠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,深得乡亲们敬重。大家都说:“萧贤忠是长征中的老干部,思想觉悟高。”临终前,蔡畅得知消息,特意让秘书给萧贤忠的大儿子萧大春写信慰问,信中称赞他“忠诚于革命事业,为党奋斗一生,做出了应有贡献,他的人生光荣,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他。”1986年,萧贤忠辞世,享年88岁。
萧贤忠为人朴实忠厚,在战场上英勇奋战,多次负伤,为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,深得领导信任。战后他依然积极参加集体劳动,从不自满。正如诗句所言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,他始终怀揣热忱,坚守初心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平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