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国科隆游戏展即将在八月拉开帷幕,这场全球瞩目的盛会可不只是玩家们的狂欢——它背后藏着一块许多人还没完全看明白的“大蛋糕”。
德国的游戏市场有点特别,玩家总数居然达到4430万,相当于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在玩游戏。
更让人惊讶的是,其中手游玩家占了大头,超过2200万人。
这块市场今年规模冲到168亿元,还在以超过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长,你说这不叫机会什么叫机会?
德国玩家群体的构成可能会让不少人大吃一惊。
他们并不是印象中那种以青少年为主的群体,玩家的平均年龄已经突破39岁,六十岁以上的玩家群体在一年之内就从640万涨到770万。
很多银发族玩家反而成了游戏里的消费主力,他们对休闲益智类游戏格外钟情,付费意愿强烈,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像《Royal Match》这样的三消游戏能在德国市场混得风生水起。
有位游戏运营透露,德国玩家在这款游戏里平均每人花的钱超过十美元,这可是真金白银的支持。
德国玩家群体的性别比例也相当均衡,男性占52%,女性占48%。
这种平衡让不少类型的游戏都找到了自己的受众。
比如融合了建造、掠夺和老虎机元素的《Coin Master》,就特别对德国玩家的胃口。
它在德国的月留存率能达到13%,远高于欧美其他地区,德国也因此成为该游戏全球第二大市场,贡献了超过百分之十的收入。
看来德国人是真喜欢这种带点社交和博弈元素的玩法。
足球文化在德国根深蒂固,游戏运营商们也巧妙地把这个元素融入活动中。
比如《Brawl Stars》就曾经推出过“欧洲杯”限时赛季,加入德国球队主题的内容,果然短时间内玩家付费热情就明显提升。
这种本地化运营的细节,往往就是游戏能否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。
策略类和动作类游戏在德国同样表现不俗。
《Last War: Survival》能冲到全球手游收入榜第二,德国市场功不可没,贡献了其全球收入的百分之五到八。
这款游戏主打联盟对战和赛季活动,正好契合了德国玩家喜欢社交协作的特点。
另一款SLG大作《Whiteout Survival》也在德国市场站稳了脚跟,今年五月已经冲到同类产品前三的位置。
虽然德国市场潜力巨大,但本土游戏开发者的竞争力相对有限,这给海外产品留出了大量空间。
目前德国移动游戏市场主要被中国和美国的作品占据,尤其是中国游戏,近年来在德国市场的影响力明显提升。
从政府政策到产业发展历程,种种因素都导致德国本土移动游戏开发相对滞后,这个空档正好成为中国游戏出海的机会窗口。
科隆游戏展作为全球三大游戏展会之一,今年参展厂商数量再创新高,来自六十四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一千四百家厂商参与其中,中国厂商阵容尤为强大。
腾讯、游戏科学、米哈游、鹰角网络、西山居、叠纸游戏、完美世界等公司都将带来新作。
展会开幕夜上,《黑神话:钟馗》《古剑》《王者荣耀世界》《穿越火线:虹》等作品都发布了新消息,吸引全球玩家关注。
《黑神话:钟馗》作为游戏科学的新作,延续了单机动作角色扮演的玩法,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,预计将登陆主机和电脑平台。
预告片中出现的角色和场景设计充满东方色彩,虽然游戏还处于早期开发阶段,但已经引发大量讨论。
《古剑》新作则融合了中国上古神话元素,计划登陆多个平台,最新预告片展示了更多游戏场景和敌人设计。
腾讯的《王者荣耀世界》展示了四人共斗的玩法,七月已经开启测试阶段;《穿越火线:虹》则是一款微恐怖题材的射击游戏,实机内容由电脑端录制而成,玩法可能包含玩家对战玩家和环境和非对称竞技。
战术竞技射击游戏《命运扳机》也宣布计划在明年第一季度上线测试版本。
《明日方舟:终末地》继续强调基建玩法,并加入了新角色,预计将登陆电脑、主机和移动平台。
中国游戏在本届科隆展的官方奖项评选中也取得突破性进展,在“最佳手游奖”提名中,四款游戏有三款来自中国公司,分别是《明日方舟:终末地》《原神》和《恋与深空》。
灵游坊的《影之刃零》还入围了“最佳音效奖”,将与国际上的三A级作品同台竞技。
这些成绩表明中国游戏在品质上已经得到国际认可,正在从商业成功走向全方位的影响力提升。
中国游戏厂商在科隆展上的集体亮相,展示出中国游戏产业的整体实力正在迈向新阶段。
从参展阵容的规模到作品质量的提升,再到国际奖项的认可,这些变化都预示着中国游戏在全球市场中的影响力将持续扩大。
德国玩家手机上出现越来越多中国游戏的图标,科隆展的聚光灯一次次照亮中国展台,这些现象背后是中国游戏出海进程的加速,也是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在国际上获得认可的明证。
这篇文章只是我个人的看法,没法给你提供什么投资方面的建议哈。要是有侵权的情况,你赶紧联系我们去处理就行啦。
配资平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