«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»
最近特朗普在苏格兰剪彩新高尔夫球场时,又开始在媒体面前吹牛了,他说他现在已经成功让五场战争停了下来,现在正在想办法阻止第六场战争。
那得意劲儿,好像全世界离了他就得炸锅似的。可仔细扒扒这 5 场战争的底细,不少事儿压根没他说的那么玄乎,尤其是那两场发生在中国边上的冲突,那里面的水可深了。
«——【· 伊朗与以色列·】——»
2025年6月,伊朗纳坦兹核设施遭遇神秘袭击,以色列被广泛认为是幕后黑手。作为回应,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发动“真实承诺-3”行动,向以色列发射25枚弹道导弹,特拉维夫、海法等城市响起刺耳的防空警报。
展开剩余83%特朗普政府随即下令空袭伊朗西部三处军事基地,美其名曰“威慑升级”,实则加剧了双方的军事对抗。这种“以暴制暴”的做法被包装成“阻止战争”的政绩,但国际社会看得清清楚楚:美国在2018年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,为地区安全埋下定时炸弹。
2025年的军事打击不仅未能遏制伊朗核计划,反而导致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警告“核设施安全风险急剧恶化”。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特朗普一边宣称“保护以色列”,一边拒绝向伊朗派遣地面部队,仅给予“最多两周”的谈判期限,这种“有限威慑”策略本质上是将中东视为政治筹码,而非真正寻求和平解决方案。
«——【· 加沙冲突·】——»
加沙地带的流血冲突中,特朗普的“调停”同样充满矛盾。2017年首次执政期间,他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迁移大使馆,这一决定直接冲击巴以和平进程,导致加沙地带爆发持续数月的“回归大游行”,数千巴勒斯坦平民在以军枪击中伤亡。
2025年新一轮冲突爆发后,特朗普政府一面暂停1.2亿美元军援施压以色列建立透明援助机制,一面又对记者宣称“以色列必须自己决定加沙行动”,这种摇摆态度暴露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缺陷——交易主义压倒道义原则。
当加沙医院在空袭中化为废墟时,特朗普更关心的是“欧洲不给钱,连句谢谢都没有”,这种将人道主义危机工具化的做法,与联合国大会上153国支持加强国际合作的决议形成鲜明对比。
«——【· 印巴与泰柬·】——»
在中国西南和南亚两个方向,特朗普的“调停”同样经不起事实检验。2025年5月,印巴因克什米尔争端爆发四天军事冲突,印度发动“辛杜尔行动”空袭巴基斯坦本土,巴方则宣称击落6架印度战机。
特朗普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“邀功”,称停火是“美国斡旋”的结果,但印度总理莫迪迅速通过外交渠道澄清:停火是双方军方直接谈判达成,未讨论任何外部调解议题。
这种矛盾叙事的背后,是印度对“外部势力介入”的强烈抵触。莫迪政府深知,承认美国调停无异于削弱“印度守护者”的民族主义叙事,可能引发国内反对党攻击。
巴基斯坦虽然感谢美国,但实际停火更多源于双方军事对峙陷入僵局,以及中国等国家的幕后协调。正如中柬泰三方非正式会晤中,柬埔寨和泰国代表明确向中方重申遵守停火共识,并高度赞赏中国“迄今为平息事态所发挥的积极作用”,这种对比凸显出美式调停的表面化与中国影响力的实质性。
在泰国与柬埔寨的边境冲突中,特朗普的“关税威胁”策略同样充满争议。2025年7月,两国因柏威夏寺周边领土争端爆发交火,泰国凭借空中优势对柬埔寨实施单方面打击。
特朗普以“不签贸易协议就加征关税”相要挟,迫使双方在东盟框架下达成停火。表面上看,这是“美国治下的和平”,但实际是柬埔寨利用国际调停争取战略喘息,而泰国军方因顾忌美国压力不得不吞下“顺风局变平局”的苦果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,冲突平息后,柬埔寨首相洪玛奈高调感谢“东盟、中国和特朗普”,而泰国军方却在停火生效前抓紧时间发动最后一轮炮击,这种复杂的政治博弈揭示出美式干预的局限性。
«——【· 结语·】——»
在中国周边,无论是印巴冲突中的幕后协调,还是泰柬停火后的战略平衡,中国始终以建设性角色推动地区稳定,与美式干预形成鲜明对比。
发布于:湖南省配资平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